n113182

农民大喜! 我国农业减损500亿斤! 农业机械化、自动化、现代化的应用与普及,不

农民大喜! 我国农业减损500亿斤! 农业机械化、自动化、现代化的应用与普及,不仅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力,还实现了减损! 据央视网消息:7月24日至26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透露,在机收减损方面,2024年我国小麦、水稻、玉米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.93%、1.76%和2.06%,比2021年降低1到2个百分点,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500亿斤以上。 减损就是增收! 看到这组数据,确实令人振奋!2024年我国在机收减损方面取得的进展,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和为农民带来的福祉: 1. 显著降低的损失率: ——小麦:0.93% (比2021年降低约1-2个百分点) ——水稻:1.76%(比2021年降低约1-2个百分点) ——玉米:2.06%(比2021年降低约1-2个百分点) 这些数字意味着收获环节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,将更多的辛劳成果保留在了粮仓里。 2. 惊人的减损总量: 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500亿斤以上!这相当于2500万吨粮食。这个数字极其可观,相当于: ——养活数千万人一年的口粮。 ——为国家粮食安全增添了重要保障。 ——避免了巨大的资源浪费(土地、水、能源、人力等)。 3. 减损就是增收”的深刻内涵: 直接经济收益: 损失的粮食就是农民本应到手的收入。减少500亿斤损失,意味着农民(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)直接增加了等量粮食的销售收入。这相当于在投入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,大幅提高了纯利润。对于种粮农民来说,这是最实在的“增收”。 解放劳动力: 机收效率本身就远高于人工。减损技术的提升(如更精准的收割机、更好的操作规范)意味着在更短的时间内、用更少的人力投入,完成了更高质量的收获。这极大地**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,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他生产活动、增加副业收入,或者享受生活。特别是在农忙时节,这种解放尤为宝贵。 降低生产成本:虽然高效农机和技术的投入可能有成本,但长远来看,减少损失意味着单位面积产出有效增加,摊薄了部分固定成本(如土地租金、部分管理成本),整体提升了生产效益。 总之,这组数据清晰表明,我国在推进农业机械化、智能化,尤其是在提升收获环节精细化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。通过推广先进适用的联合收割机、优化农机农艺融合、加强机手培训、完善作业标准、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等措施,有效“从牙缝里抠出了粮食”。 “减损就是增收,还解放了劳动力”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这项工作的核心价值。它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(保障供给、减少浪费),更直接关系到农民的钱袋子(增加收入)和农民的幸福指数(减轻劳作负担)。这确实是一件实实在在、让农民拍手称快的大喜事! 来源:央视网